
金秋十月,三秦大地灑滿豐收的喜悅。放眼廣袤田疇,渠田相連,沃野如織。金黃的玉米、火紅的辣椒、嫩綠的蔬菜交相輝映,好一幅田園秋收圖!
10月16日是第44個世界糧食日,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活動同步開啟。活動期間,我省各地聚焦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方面,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宣傳展示活動。
△陜西糧農華州庫儲備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糧倉里檢測糧情,確保儲備糧安全。
本報記者 賴雅芬 文/圖
一直以來,陜西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把糧食安全擺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穩面積、提產量、強科技、塑品牌,實現了糧食單產和穩產穩步提升。同時,堅持強儲備、穩市場、保安全、塑品牌,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強化儲備 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風吹千層浪,又到豐收時。眼下,正是秋糧上市的時候,我省各級糧食收儲企業忙著收購、篩選、儲存新一季的糧食。
10月9日,在陜西糧農華州儲備庫有限公司,倉庫保管員王金虎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先來到辦公室,利用糧情檢測系統對糧溫進行檢測對比,發現倉溫、氣溫、糧溫一切正常后,又來到自己所管的糧倉進行檢查。
進入陜西糧農華州儲備庫有限公司的30號倉庫,映入眼簾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小麥,平平展展、安安靜靜地“躺”在糧倉里。隨手抓起一把,顆粒飽滿的小麥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王金虎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巡查,檢查倉庫中糧食的溫度、濕度,查看是否出現蟲情。燈光下,他蹲在隔板上抓起一把小麥,用感官檢查糧食狀態,做完了又小心翼翼地放下。
“這排倉庫,每一個庫里的糧食都堆得滿滿當當,除了少量玉米外,大部分都是小麥。”王金虎說,平時除了平整糧面、檢測糧情、熏蒸殺蟲外,他還要對入庫的糧食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每一粒糧食都是安全的。
儲備糧是保障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陜西糧農華州儲備庫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省級儲備糧油規范化管理要求,始終貫徹“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保糧方針和“安全、衛生、經濟、有效”的儲糧害蟲防治原則,大力開展綠色儲糧,不斷推廣應用綠色儲糧節糧減損新技術、新方法,實現科學保糧。
“這幾年,我們升級改造倉儲設施,提升倉房的氣密和保溫隔熱性能。同時,推廣應用內環流空調控溫等綠色儲糧技術,提高收儲環節糧食品質保障能力。”陜西糧農華州儲備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尚偉告訴記者,今年公司全面應用智慧糧庫綜合管理平臺,進一步提高糧庫智能化程度,可實現智能出入庫、智能倉儲、數量監測、能耗監測等系統集成化管理,糧食倉儲硬件上了一個新臺階。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我省加快推動糧食儲備安全管理改革,儲備安全管理進一步優化,市場流通活力進一步激發,糧食產業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全省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
打造品牌 “陜西好糧油”招牌越擦越亮
秋風把山坡熏染了一遍又一遍,延川縣大禹街道眼頭塬村的谷子成熟了。層層疊疊的梯田上,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腰,在微風中輕輕擺動。
“看這谷穗長得多好,又是一個豐收年呀!”站在自家地頭,望著眼前的大美“豐景”,村民郝陽陽心里美滋滋的。
“以前也種其他糧食,一年下來掙不了幾個錢。自從延安小米的招牌打出去后,我們家的光景是越過越好。今年又種了30多畝谷子,眼下看產量也差不了。”郝陽陽說,這兩年她真正嘗到了“甜頭”,“靠著小米,我們家蓋房子、買汽車,一年收入10余萬元,做夢都能笑醒。”
好品牌帶來好聲譽,好聲譽帶來好效益。延安小米不僅僅是優質農產品,更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品牌價值。這幾年,延安市通過對小米產品的梯次開發,促進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不但實現了從小米精深加工到高附加值加工的再增值,還實現了由傳統產業向規模化、信息化、現代化的轉變。
這一切,和我省近年來實施的“優質糧食工程”以及區域糧食公共品牌建設密不可分。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區及率先啟動“優質糧食工程”建設的省份之一,我省堅持把公用品牌建設作為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糧油消費升級需要的重要手段,積極構建以“陜西好糧油”為主品牌的區域公用品牌。
陜西地大物博、糧產豐富、特色鮮明,是優質雜糧、優質小麥、富硒糧油的主產區。近年來,我省發揮這一特色優勢,整合全省優質糧油資源,嚴格把控產品質量,在加快品牌建設、助推品牌發展的過程中,按照“1個公用品牌+N個地域特色子品牌”的建設模式,傾力打造“陜西好糧油”主品牌和“延安小米”“安康富硒糧油”子品牌,分步協同實施“關中優質小麥”“榆林蕎麥”“漢中洋縣黑米”“商洛玉米”等區域特色子品牌的創建和優化,快速推進品牌知名度提升,打造具有陜西特色、高品質的糧油產品。
下一步,我省將加快推進糧食流通和儲備能力現代化建設,重點推進品牌創建和產業經濟發展,推動更多“綠色、優質、營養、健康”的陜西好糧油產品走進生活、走出陜西、走向世界。
科技賦能 綠色倉儲技術助力節糧減損
每年的夏秋糧油收購季,是張興科最忙碌的時候,既要操心糧庫的糧食收儲事宜,又要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
張興科是寶雞市益門堡糧食倉庫的負責人,多年的糧食從業經歷,讓他養成了“有事沒事都去倉庫轉一圈”的習慣。“每天都得去看一眼,要不然這一天心里都不得勁。”只有守著糧倉,看見糧食,張興科才會心里踏實。
作為一家政策性糧食收儲企業,益門堡糧食倉庫長期承擔著省、市兩級儲備糧油儲存任務,連續十多年被國家、省、市糧食主管部門授予儲糧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優秀單位等稱號。這兩年,為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科技興糧戰略落到實處,益門堡糧食倉庫積極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儲糧經驗,大力建設智慧糧庫,使電子測溫、環流熏蒸、機械通風等科學保糧技術實現全覆蓋。
“除了綠色倉儲技術外,結合糧情實際,我們科學制定機械通風均溫均水和低劑量儲糧害蟲防治熏蒸實施方案,實現了低溫、準低溫儲糧和減少化學藥劑用藥量,降低糧食藥物殘留量,有效保證儲糧質量品質良好。”看著糧倉里的設備一天天變得“高級”起來,張興科每天干活更有勁了。
在陜西,像這樣的智慧糧倉還有很多。近年來,我省通過發展和推廣綠色科技儲糧技術,高標準建設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智慧糧庫。科技賦能下,一粒粒收購回來的糧食實現了減損、降耗、保鮮,真正成了“放心糧、綠色糧、健康糧”和保供穩價的“壓艙石”,更好地守護三秦百姓的飯碗。
2022年以來,隨著新一輪優質糧食工程啟動實施,綠色倉儲改造提升、特色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戶科學儲糧等專項項目拉開帷幕。在強有力的資金保障下,全省19個糧食企業倉儲設施陸續進行改造提升,并在倉容不足地區開展高標準糧倉建設,補齊市、縣糧食儲備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政府儲備糧食綠色倉儲覆蓋面,進一步提高政府儲備糧收儲環節糧食品質。
守好“三秦糧倉”,端牢“中國飯碗”。眼下,全省上下正齊心協力,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強化糧食儲備能力,擦亮陜西特色品牌,加快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安全保障體系。穩定的糧食生產已成為三秦大地高質量發展的堅強基石。